一輪明月下,餐桌是台灣的文化坐標

       中秋,在台灣,是一種月亮的情感投影,更是親情、記憶、味蕾、文化的聚合。每家每戶的餐桌,不僅擺滿月餅、柚子、柿餅,更盛載著世代流轉的祝福與情感。那一頓中秋飯,往往是一段「會記得」的故事起點——是家人齊聚,是朋友分食,是台灣土地連結人心的最柔軟半徑。

 

        說到漢餅,許多人會想起婚禮的大餅、彌月的小點、中秋的蛋黃酥。這些餅,不只是食物,更是一種「儀式」,象徵著團圓、祝福與感謝。喜豐香1985主張,漢餅不該只在節日出現,而該是每一天的生活風景。喜豐香1985推出中秋「暮月四味」蛋黃酥禮盒,希望每位品嚐者在咬下那一口餅時,不只是吃出味道,更能吃到串起家的聯繫與台灣生活的美感。

台灣人的桌上儀式:不只是吃,更是情感的交流

       中秋團圓餐桌,是多少台灣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聚會場景?長輩切柚、小孩嘻鬧、媽媽分月餅,每個人各自忙碌又彼此交陪。無論身在都市或鄉鎮,一張桌子就是台灣人的情感凝聚,每一道菜、每一塊餅,都是愛、友情、家族記憶的承載。這種交陪,不只是口腹的滿足,更是誰先夾菜、誰最後收碗、誰家的哥哥剝柚皮戴在弟弟、妹妹的頭上,妹妹哭著尋求長輩的溫柔。這就是台灣人的桌上事,是一種帶有「手路記得」精神的日常美學。

 

儀式感的細節,在台灣,中秋的桌上儀式感來自於細節,
剝柚;無論手法多拙劣XD,都是對家人的疼愛與祝福。

分食月餅、禮盒: 老一輩堅持手工切餅,年輕世代重視包裝設計,從象徵到美感,都在進化。

桌上祝福: 閩南話的「會記得/袂記得」、阿公阿嬤的呢喃、媽媽的叮嚀,都是每年固定重播的溫度。

餅與茶: 月餅搭配清茶,沈澱的不只是油膩,更是情感的回甘。

 

當代的中秋,不只守舊,更強調「創新」。從蛋黃酥、鳳梨酥到創新口味(金桔、艾草、菜脯、肉桂...),年輕消費者更重視食材、健康與設計美感。喜豐香1985將這種現代感融入傳統餅藝,做出有台灣味、也有時代感的細膩作品。

40年手路,漢餅成為家的日常

     【喜豐香1985 ×手路記得】品牌主理人黃可欣常說:「餅,是台灣最接地氣的文化代表。從辦桌到節慶;從婚禮到彌月,每一塊餅都是生活的記事,也是情感的繫結。」四十年來,品牌堅持在地食材、手工製程,讓傳統漢餅貼近現代生活。2025年推出的「宴飲聚-交陪ASMR空間沈浸美感餅席策劃」與中秋系列活動,不只是賣餅賣禮盒,更是把台灣的桌上記憶、手路工法、設計美學,串成一條能被「會記得」的不朽文化脈絡。

 

        2025年中秋推出的「暮月四味」蛋黃酥禮盒,不只是商品,更像是一份感情的載體。外盒設計結合四十週年福祿壽囍的意象、台味留白,內含四種風味,以「家的味道-經典原味」、「靜心時光-焙香烏龍」、「溫柔祝福-桔香暮月」、「大人感性-紹興醉月」為靈感,每一種都呼應一段台灣人的生活風景。送禮不再只是「應景」,而是把祝福、「家的記憶」和設計感一同傳遞出去。這種美學,讓中秋收禮的感覺更升級,也讓喜豐香的漢餅走入更多家庭的日常。

中秋桌上的聲音:會記得與袂記得的文化對話

        除了味覺,中秋儀式感特別在於「聽覺」記憶:廚房裡的湯滾聲、烤餅香氣瀰漫的窯烤聲、小孩奔跑的腳步聲、長輩唱古的口音……這些聲音,構成台灣人記憶體裡「會記得」的片段。每當中秋月圓,這些日常對話、祝福、苛責、關心都被重新打開。「袂記得」的聲音或許是某年某地某頓飯的不經意,但隨著時間流轉,這些細節會慢慢沉澱成文化的底蘊,讓台灣的團圓意象更有層次。


        土地×味道×情感;為什麼台灣中秋愛用金桔、鳳梨、蛋黃...等食材?這些都是「會被記得」的味道,但它們的背後 也是土地的故事。從南部的柚子、東部的鴨蛋黃、到台中的鳳梨,每個地方的食材都帶著自然的節氣,承載著家鄉的情感。喜豐香1985期待落實在地採購,只為保留土地的記憶,把台灣真正的味道包進每一塊餅裡,讓食物不只是旅行的紀念品,而是家的延長線。

        內斂的台味,中秋的溫度,讓中秋不只是個禮貌,而是家的共鳴。中秋,不只是家庭聚會,也是外地遊子、企業同仁、社群朋友的情感共鳴。

 

        在台灣,中秋節的儀式感一直都在進化,但核心仍是一份「想念」與「祝福」的美好。喜豐香1985相信,餅不只是吃進嘴裡,更要進得了人心。用感性與理性並存的美學,把家的故事、土地的味道、文化的儀式,藏進每一個中秋的夜晚、每一張共食的餐桌。今年中秋無論月亮圓不圓,桌上的月餅夠不夠份,只要有人陪,那就是台灣最美的團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