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年來,我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—做餅,做一塊會被記得住的餅。

從沙鹿巷口的一間漢餅店開始,我們承接了父執輩對味道的堅持,也承接了那一代人對於家庭、節氣、祝福的想像。那時候,我們可能還說不上什麼「品牌」,更不用說「內容」。但餅,是我們與人說話的方式。

直到今天,我們才真正意識到: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說話,只是我們說的不是語言,而是時間、情感和手路技藝。

所以,我們想開始用聲音,把這些說得更清楚。


聲音的開始,是回到生活的起點

我們的Podcast節目名稱叫做《On the Way|生活儀式版》。這不只是一個節目名稱,更像是我們想對生活說的一句話:在日常的路上,願你不忘那些緩慢、細緻、有溫度的東西。

對我們來說,那是一塊餅,也是一壺茶,是一場在大稻埕-郭怡美書店舉辦的餅席策劃,一句顧客對我們說的「你們家的味道,我會記得!」。


為什麼選擇Podcast?

因為我們希望你閉上眼睛,就能聽見那股餅出爐的香氣。

喜豐香1985一路走來,不只是做餅,而是為「台灣漢餅文化」尋找一種能回到人心的方式。我們辦過美感餅席策劃、與手路記得主題-共創生活職人對談,也在各種節氣裡邀請職人、文化人、料理人一起圍繞「漢餅」開啟對話。

這些過程裡,我們發現:聲音,是一個可以貼近生活、又不打擾生活的方式。

Podcast 讓我們能以更溫柔的方式,陪你煮茶、開車、整理房間,也讓我們有機會,把餅背後的價值——重新說一遍給你聽。


從餅席到建築,從食物到文化

從「美感餅席」的策劃開始,我們就在思考:餅,不只是伴手禮,也不只是節日才吃的點心。

我們邀請文化場域成為餅席的舞台,從和逸飯店、誠星青旅的下午茶、VERSE明月廳的企業主人聚會、南園人文客棧的聲音引導體驗,到霧峰林家花園交陪宴飲聚。

我們想呈現的是:漢餅文化不該只停留在「老」,它應該與台灣生活裡的美感、節氣、建築、器物、手藝、語言產生關係。Podcast,就是這個延續。

當未來我們訪問一位烘焙職人、一位料理設計師,或一位空間策展人時,我們聊的不只是技術,更是「你怎麼看待生活」,「你為什麼還選擇這條路」。


手路記得,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

2025年,我們以「手路記得」為名,策劃《交陪宴飲聚》計畫。

這是一場橫跨台菜、漢餅與文化建築的共創對話,嘗試食物設計思考,我們與有春茶館、林家宮保第文化園區,文化空間共同思考:如果今天有一場宴席,要讓世界重新認識台灣文化的根,那會是什麼?

也正是這些累積,讓我們發現「聲音」可以為這些職人、這些堅持,做一種時間的記錄。

每一集Podcast,都是一次緩慢但深刻的對話練習。


我們期待的,不只是一個節目

我們其實在等待一件事:有一天,台灣會有一本真正屬於自己的「漢餅文化書」。

裡面不只是配方和歷史,而是與人的記憶、地方的味道、家族的故事有關。

我們希望喜豐香1985能走在這條路上,即使慢,也不偏離方向。

這個Podcast,是我們邁出的一小步。

如果你願意聽,我們就繼續說。

因為我們相信,漢餅文化的再造,不是回到過去,而是從生活開始。

初試啼聲,與我們一起思考|EP.00 儀式感,重要嗎?
 

__
On The Way To Life
讓源於生活的漢餅文化回到生活